close


聽到好歌,還是不吝於掏錢買張唱片。

打開一張CD,
好的設計會有手作的質樸感,哪怕只是機器印製出來。
可以聞得到油墨的味道,摸著歌詞本的紙張,細數創作者傳達的文字與圖像。
耳裡聽見,MP3和一般耳機裡聽不出的音色、樂器的轉折,甚至是歌者的歌聲,都被放大了檢視。
那是CD才有的空間與層次感。

有時,反覆播送一個下午,讓挑剔的耳朵,獲得精神上的富足。



還是國中生的時候,
是我買唱片最瘋狂的時期,平均一個月三到四張。
和如今一整年下來,寥寥無幾的張數,相去甚遠。

原因不外乎MP4等播放器的盛行、MP3檔的唾手可得。
縱使早期有防盜拷CD的技術,仍抵擋不住時代的洪流與科技的進步。
佔體積與攜帶不便,讓實體唱片的消聲匿跡,不得不然,只是時間早晚。

遑論花錢買音樂,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想法,
就算我們都懂,也不見得身體力行,支持自己喜愛的歌手。

於是唱片行越來越少了,音響也漸漸被高階電腦、喇叭所取代。



買張唱片,只是因為聽見感動的音樂。
懷念從前,打開CD的真實感。懷念那些美好的年代。

記得當初得手的第一台MP3,只有256MB,還是二、三十個朋友集資送的。
能裝的歌不多,CD還是聽音樂最主要的習慣。

更別說在有錢買唱片之前,
國小時,為了聽自己喜歡的歌,得用錄音機與錄音帶。
曾經,還打過電話好聽完一首流行歌,一通要價三十塊。

那是早期,聽音樂的管道。音樂不是唾手可得,甚至得來不易。



日本是亞洲最大的唱片市場,也最早發展唱片工業與培訓歌手。
因此日樂是我的起點,一九九零年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日本樂壇,是我最沉迷的年代。

百家爭鳴,名曲盡出。
而日本人善於包裝的行銷,也反映在實體唱片的設計。

一張CD可以是張禮物,
讓歌者說你想說的話,唱你想唱的歌,替你傳情替你達意。
甚至紀錄當時你的心事,聽見那些歌,你便想起當時的記憶,那時的風景,陪你聽歌的人,
甚至是記憶裡那股孰悉的香氣,在大雨汀獰的午後,那股濕氣裡還混著泥巴的味道.....。




如果不是歌詞本,我想我不會深入了解一首歌。

有時,歌詞本會化身為一本小巧別緻的故事書,CD就插在書頁的夾層。
有時,會有幾行小字,寫著這首歌為誰而唱、為誰而生。
有時,CD不只是賣你音樂而已,還賣了一個設計者精心設計的藝術品。





有時,實體唱片會變成一張明信片,或是首日封。
裡面有美麗的風景與寫真,好山好水碰上好的歌聲。

就這樣拿著歌詞本,看著歌詞輕輕地跟著哼。



我有莫名其妙的習慣,不丟掉包覆每張CD的塑膠袋。
我喜歡每一次的打開,都像當初得手時,那麼地新鮮與迫不及待。

一張唱片縱使放了十年,依舊完好如初。
整理這些唱片,就想起一些過往遺忘的故事。
偶爾,會有驚喜的小發現,偶爾,時光恍若倒回從前。

那個下了課、奮不顧身往唱片行狂奔的我。
『 今天誰的專輯發行了,裡頭有你和我都愛的那首歌。』



如果,我能寫出一首好歌,
如果,我能唱出一首好歌,
但,我都做不到這些。只能收藏這些歌,完封感動的單純。



那些打開CD的日子,那些打開永不褪色的夢的日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yuvogu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