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實說,打從這本書進我家書櫃開始,沉寂了不知多久的時間….。封面蒙上了薄薄的一層灰,始終沒有機會拿出來看,漸漸地也被我從記憶中淡忘,直至前幾天,看了公視『今天不讀書』的節目,才興起了讀這本書的念頭。

在此,大概說明一下這本書的內容,作者葛瑞格原本跟常人無異,每天辛勤地在報社工作,生活步調十分緊湊,直至某天,他忽然在自家浴室痙攣抽搐、不醒人事,經診斷後發現長了腦瘤,就算經由手術切除,仍無法保證能完全治癒,甚至有可能復發致人於死!作者得每天和死亡拔河,在這過程中,唯一讓他放心不下的,就是他和他"和他 太太領養的女兒─愛咪。因為他從領養愛咪的那天起,就發誓要給她一個溫暖的家庭,如今,這樣的承諾似乎受到了考驗,命運之神向作者下了一次又一次的戰帖。因此,葛瑞格常在頭痛欲裂、身體虛弱到無法記得前一小時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強迫自己寫下一封又一封給女兒的信,希望她能從中 得知自己的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他不敢奢望愛咪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死去(畢竟她也不過才三歲),作者只盼望在往後的將來,愛咪能夠感受到他對她的父愛,全書就是以這些信的內容做為主幹,並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抒發作者對女兒的關愛。

 「要是我還沒有生病,我大概也不會變得如此了解我的女兒。」在葛瑞格做診療的這段期間,他從以往繁忙的工作崗位上回歸到平淡的生活,因為和女兒相處的時間變多了,他發現愛咪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變得更加懂事,甚至可以用隻字片語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當作者生病時,她同樣地會感到生氣、難過、無法接受!這些點點滴滴都是作者以前所沒有察覺到的。身為人類的我們,即使早已清清楚楚知道要把握每一分鐘,但總是要等到面臨死亡時,才驚覺自己有很多未了的心願,你可曾想過?當我們在汲汲營營追求的同時,相對地也失去了些什麼….。

 生命是暫時的,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走向死亡。縱使古聖先賢常把生命比喻做一段旅程;死亡則是這段旅途的歸宿,在經歷過出生、結婚、中年、老年的階段後,最後的死亡就好比是帶來解脫一般,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要坦然地去「接受」這個事實,卻又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我們一定會感到害怕、不知所措,抱怨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的身上….,因為死後不曉得會到什麼地方,往生者也無法復活為我們解答,因此人們試著從宗教信仰上尋找救贖!或用其他方式逃避這種懼怕的感覺,但這又代表什麼呢?人終究會死,這種方式並無法解決問題,充其量也不過是替自己,和有關死亡的想法中間築起一道牆,而這道牆用不了多久就會倒下….。


作者說,在那些所謂“醫療奇蹟”的書中,表面雖然看似能替病患帶來希望、慰藉,但實際上,它們都無法處理要如何解決害怕和無助的感覺,就算暫時得以活命,也並不代表以後皆能如此…!「死亡」迫使我們去質疑每一件我們珍視的東西,某些無法相信的事實變成可信的,某些無法忍受的事情變成可以忍受,死亡讓自己從探索自己內心的悲傷,轉向探索人生重要的課題。過去看似無意義的事,現在卻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我們都得了解:再怎麼抗拒死亡的到來,
終究不是辦法,唯一讓自己當下能活得更快樂的秘訣,就是「坦然地接受亡」。


 生命是不可能給我們多餘的機會,作者曾經以為自己可以犧牲今天、明天、一個星期、甚至好幾年…期望在未知的未來,可以有更好的事發生。但是人的一生中又有多少個明天呢?的確,我們每個人都得面對死亡,只是不曉得是早是晚,那不是嘴上可以隨口說說的東西,今天活得好好地,說不定明天就與世長辭。自始至終,我們都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只能感慨命運無常,於是「死」變成了我們最不想談到的話題,它就好比是顆不定時炸彈,不曉得何時會爆炸?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當你必須面對它時,內心的情緒都是一樣的,一定會感到惶恐,不知如何是好。

看完這本書後,讓我不禁想起「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及「潛水鐘與蝴蝶」這兩本書,這兩本書的作者都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只有當我們真正去接受死亡這個事實時,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去珍惜每一分鐘,而不會只想著─明天再說。時間的轉輪永遠不會停止,人永遠無法和時間競爭,當我們感到年華老去或瀕臨死亡時,想必這種感覺也就特別強烈。最近,翻開報紙,看到了一篇文章,一名逢甲大學博士班的學生,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三年多來,已多次出入死亡,但死裡逃生的他除了繼續完成博士論文,也更珍惜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生病的人不要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哀,生病就好比是人生的休息站,你可以藉機思考人生的方向。「好想陪你一起長大」的作者葛瑞格‧瑞夫‧藍普曼先生現在仍活在這個世上,從事他喜愛的寫作,死亡的陰影依舊伴隨著他,但與其擔心那些,不如好好把握今後的人生。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的父愛,也期望自己能像他一樣,不管有病無病,都走到「接受」這個階段,接受人最終都得面對死亡的事實,不管是我們自己或親人的離去,或許,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每分每秒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yuvogu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